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智慧芽 > 最新动态

苏州“科技金融大讲堂”:共话生物医药产业破局发展

智慧芽 | 2022-08-25 |

近日,以“共促科技金融融合创新”为主题的苏州科技金融发展论坛隆重举办,苏州科技金融实验室于会上正式揭牌。本次活动由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商智慧芽主办,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苏州监管分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为指导单位,苏州市金融科技协会、苏州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为支持单位。


会上以生物医药产业解析为主题的“科技金融大讲堂”系列活动第二期培训活动如期举办。活动邀请苏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生物医药产业处处长石志伟以及智慧芽全球新药情报库负责人、生物医药产品总监裴立东等行业专家深度解析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在圆桌讨论中,江苏银行苏州分行行长蒋学众、东曜药业CEO刘军与石志伟和裴立东一起就科技金融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科技金融创新实践,以及数字化引领创新发展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图1-石志伟.png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2021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水平亮眼。”

——苏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生物医药产业处处长石志伟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都、重庆等地区,其中苏州市是唯一一座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均有产业集群布局的城市。从2021年的产值来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且2018年至2021年的年均增速约15%。


从整体创新水平看,苏州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同样表现亮眼。根据2021年获批的一类新药和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程序的数据显示,苏州本土企业去年一共有5款一类新药获批,约占全国的20%左右;同时,苏州去年共有5款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程序,约占全国的7%。


据统计,苏州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超过3800家,上市企业共31家,该数量自2019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仅2011年就有1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在31家上市企业中,医药企业共24家,其余为医疗器械企业。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2020-2021年间,苏州生物医药企业共完成221笔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510亿元。


综合上述数据所示,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未来,苏州将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进一步提升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据苏州市政府印发的《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显示,苏州将实施“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围绕八大重点领域,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如数字融合等,推进四十项重点任务。

 

 2.jpg


“银行‘看得清’科创企业才敢‘放心贷’,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代表的科创企业具有‘两高一轻’鲜明特征,银行要提供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也需要科技引领,需要科技大数据的助力。”

——江苏银行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蒋学众


苏州是一座工业基础扎实、科技创新活跃的城市。江苏银行作为江苏省最大的法人银行,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位。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代表的科创企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轻资产的“两高一轻”鲜明特征,是引导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潜力军和主力军,但科创企业成长阶段通常存在没有盈利、没有抵质押物、没有第三方担保的“三无”问题。


与此同时,科创企业在其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期,企业处于孵化期,大多只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且没有形成资产;第二阶段是成长期,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均快步走向成熟;第三阶段是发展期,多为上市企业,已取得较好的营收成绩。


对银行而言,上述三类企业,尤其是前两类,既是优质客户,又是“忧虑”客户,长期以来都是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薄弱环节,需要银行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的大趋势,加大产融研究,打造服务科创的生态圈,不断提升科创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


对此,江苏银行提出“科技引领业务发展”,借助与智慧芽的合作,在面对上述企业的科创能力评估上,不断加快探索实践的脚步。智慧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大数据分析,打造了特色的科创力和专利价值评估模型,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现、识别、看懂科技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上述模型评估的企业科创能力及专利价值结果,对于银行的投贷决策及风险管控,是一项专业、定量且有效的参考。


与此同时,江苏银行积极寻求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探索创新投贷联动业务模式,结合智慧芽的企业科创力评估产品服务,确保对科创企业“看得清”“放心贷”。以服务生物医药企业为例,江苏银行根据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针对企业迫切需求,创新推出“苏州一号产业宝”综合金融产品,从企业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解决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初创和研发阶段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痛点和难点,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助力。

 

 图3-裴立东.png


“新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以及风险大,但中国创新药审批、研发不断提速,市场空间大。”

——智慧芽全球新药情报库负责人、生物医药产品总监裴立东


众所周知,创新药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与疾病不断抗争的过程。数据显示,一款新药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申请直至药品上市,平均需经历12.5年,研发成本高达26亿美元。然而,新药从进入临床到获批上市的成功率不足12%。由此可见,新药研发的特点是周期长、成本高以及风险大。


对比中美来看,根据智慧芽全球新药情报库显示,中国创新药获批数量自2017年起开始加速增长。2021年,中国上市的新药数量超越美国,且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依然领先于美国。但从原始创新的维度看,2011至2022年间,美国First-in-Class原创药物达144个,而中国共5个且均只在中国获批。


回顾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历程,2015年国务院以国发〔2015〕44号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有效提升了中国创新药的审批速度。从近三年的数据看,很多药物均采用中美双报的模式,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是中国走向美国的第一个全球创新药,于2019年在美国上市,2020年在中国上市。


除了审批速度显著加快外,中国创新药的研发速度同样不断提升。举例来看,在智慧芽全球新药情报库收录的5.5万款新药中,抗体类新药约占10%。同时,从已上市的6831款药物看,抗体类药物仅占4%左右,可见抗体类药物研发迎来高速发展,大量新药集中在临床前阶段。未来,抗体类药物有望成为创新药的半壁江山。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在研的抗体类新药靶点共726个。其中,中国的相关药物研发主要集中于前5%的靶点,可见中国新药研发整体倾向于研发较为成熟的靶点,而原始创新的数量较少。通过抗体类药物的研发集中度分析可知,当前在研管线超过100个的,主要集中于前8个靶点,而少于5个竞争对手的靶点则有537个,还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

 

 4.jpg


“生物医药企业一方面要加大跨行业的技术协作,推动人才互相渗透,全面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借助金融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东曜药业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刘军


2010年,东曜药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是一家专业从事抗肿瘤新药研发、生产和营销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在过去12年中,公司既研究开发了多个系列、多个品种的抗肿瘤药物,形成了高水平、多元化的药物产品链。并于201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最近两年,东曜药业实施战略转型,积极与国内外制药公司开展多元的战略合作,提供从研发、工艺开发、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CDMO解决方案。回顾发展历程,东曜药业的成长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今年,东曜药业拟进行扩产以及投建位于苏州的全球研发中心,因而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作为一家已经度过早期研发阶段,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企业,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一定的压力。大环境上看,生物医药产业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走向收缩期金融机构的风险把控意识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转向逐渐谨慎的趋势。因而,在寻求本次融资的初期便遇到了银行放贷力度趋缓的难题。幸运的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东曜药业最终获得了几家大型银行的支持,包括江苏银行“苏州一号产业宝”的大力支持。


放眼全球,中国的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大健康领域,还拥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但我们也认识到,自身跟国际一流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为加速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企业一方面要加大跨行业的技术协作,推动人才互相渗透,全面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借助金融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技金融大讲堂”系列活动是苏州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深化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子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具体工作安排,主要目的是为辖内金融机构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邀请行业领域专家组织系列专题讲座,讲行业形势、讲产业政策、讲金融需求,帮助银行保险机构“看得懂行业”“看得清企业”。本次“科技金融大讲堂”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形式,各银行保险机构授信审批岗、风控岗等业务人员线上参会,线上线下培训总人数超过300人。

 

本文福利 扫码获取

6条热点产业技术链 免费试用

 

图5-产业技术链.jpg

预约演示

微信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400-694-44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