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导致免疫系统逐渐衰竭,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要挑战。据统计,现今全球已有约3800万人感染HIV,使艾滋病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威胁。
为应对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成为标准治疗手段。ART通过多种药物组合,有效抑制HIV复制,将病毒载量维持在低水平,阻止疾病进展并减少传播风险,这使得艾滋病变得可长期管理。然而,即便接受ART治疗,HIV感染者依然面临肠道屏障完整性破坏,这是艾滋病进展中的核心问题。肠道屏障破坏的具体内在机制仍未完全揭示。
2025年9月11日,麻省总医院、MIT及哈佛大学的拉贡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Immunometabolic defects of CD8+ T cells disrupt gut barrier integrity in people with HIV》。该研究首次揭示了HIV感染者肠道屏障受损的具体机制。
研究发现,HIV感染者的结肠驻留记忆CD8+ T细胞免疫代谢出现缺陷,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屏障完整性遭到破坏。研究团队指出,这些T细胞中的脂质传感器PPARγ表达下调,致使细胞内脂滴和脂肪酸氧化功能减弱,进而通过摄取肠道上皮细胞的脂质,诱导上皮细胞凋亡。令人鼓舞的是,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有望逆转这一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为开发新疗法提供了线索,能帮助改善HIV感染者的肠道健康,并对抗因屏障破坏引发的并发症。此外,还可能为其他肠道疾病的治疗指出新方向。
HIV感染者即便在ART治疗下仍存在的肠道屏障破坏导致微生物产物进入循环,诱发慢性全身性免疫激活,并加重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如糖尿病、肥胖等。尽管ART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相关疾病的负担却在持续增加,影响患者的健康风险和生命质量。
该研究在探索肠道屏障损伤机制上取得突破,揭示了驻留CD8+ T细胞在肠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PPARγ在维持这些细胞的代谢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使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恢复结肠T细胞的脂质平衡,防止上皮细胞凋亡。
研究进一步通过小鼠模型验证了PPARγ在维持上皮完整性中的关键作用,揭示结肠CD8+ T细胞的PPAR信号转导失调会引发重大病理变化。
此次研究核心发现包括:ART治疗的HIV感染者结肠CD8+ T细胞因PPARγ缺失而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这种缺陷引发了肠道上皮细胞凋亡;而使用PPARγ激动剂则可恢复脂质稳态;PPAR信号关乎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护。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