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上,中国创新药企业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产品引发了广泛关注,多项ADC项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传统靶点如HER2、TROP2和Claudin18.2仍然具有人气,而新兴靶点如CDH6和B7-H3也开始崭露头角。这样的多元布局体现了企业在差异化竞争上的长远考虑。
近年来,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靶点ADC、新组合双靶点ADC、双毒素ADC、多肽-药物偶联物(PDC)、双特异性T细胞引导ADC(TCE-ADC)以及非内吞型ADC等多种创新形态,正在重塑ADC领域的创新格局。
在此次会议上,作为新兴靶点的CDH17引起了高度关注。CDH17,又称Cadherin 17或肝肠钙粘蛋白,是一类非经典钙粘蛋白,主要在肠上皮细胞和部分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表达。在健康成人肝脏、食管及胃粘膜中几乎不表达。研究显示,CDH17在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和胆管癌等多种肿瘤中表达水平较高,且与患者的预后和疗效具有密切关系。尽管该靶点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多家中国药企如先声药业、宜联生物和橙帆医药等已在CDH17 ADC上进行布局。
在创新的双毒素ADC领域,多禧生物、康弘药业、康宁杰瑞和亲和力生物等中国企业也纷纷入局。多禧生物凭借自主研发的精准配比Linker技术,致力于优化实体瘤协同杀伤效果。康弘药业的双毒素ADC新药KH815已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此类产品。康宁杰瑞则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并行,特别关注标靶如EGFR和HER3,推进双毒素ADC新药JSKN021。
除此之外,其它ADC创新机制也在此次年会上崭露头角。宜联生物展示了其非内吞型ADC,而维立志博则推出了其开发的TCE-ADC(LBL-058,针对DLL3/CD3靶点)。这些新机制产品正逐渐拓宽人们对ADC疗法的认知边界。
总而言之,从此次会议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创新药力量在ADC领域正快速拉近与国际巨头的距离,一些细分领域甚至实现了超前发展。从单一到双重Payload,从传统到新兴靶点,中国ADC创新正迅速步向国际舞台,2025年或将见证ADC疗法的新篇章展开。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