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近日宣布与爱尔兰的创新初创企业Re-Vana Therapeutics达成一项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利用Re-Vana的长效缓释注射平台,共同研发新型眼科疾病疗法。这一战略合作不仅表明勃林格正式扩展至眼科领域,更彰显了长效给药技术在减少眼部频繁注射和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巨大潜力,可能为青光眼、黄斑变性等眼科疾病带来全新的治疗模式。
合作亮点:突破眼科治疗难题的长效平台
根据协议条款,勃林格将获得Re-Vana拥有的缓释注射技术授权,旨在针对至少三种未披露的眼科疾病靶点进行新疗法的研发。Re-Vana的核心技术是一种可注射的聚合物载体,能够在眼内逐步释放药物,持续时间长达6至12个月,从而克服现有疗法需频繁注射的缺陷。“频繁的眼部注射不仅令患者倍感不适,还可能增加感染和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Re-Vana的首席科学官表示,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该平台显著降低了注射频率至每年1至2次。基于再生元公司Eylea(阿柏西普)研发的长效版本已在II/III期试验中获得期望效果,初步结果显示,半年度给药一次的效果并不劣于每月注射。勃林格将支付首笔未披露的款项及研发资金,后续里程碑付款最高达10亿美元,并获得全球合作产品的商业化权。未来,双方计划每年新增至多三个合作项目,以拓展眼科研发管线。
勃林格的眼科战略:从追随到领导
这一次的合作是勃林格在眼科领域中布局的重要举措。目前,该公司的眼科学管线包括四款在研药物,虽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地理萎缩等领域已经展开研究,但仍处在开发初期,相较于其他制药巨头有明显的差距。“眼科是勃林格‘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 勃林格的全球研发负责人表示,选择Re-Vana的技术正好填补了公司在给药技术方面的不足。当前,全球眼科药物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美元,其中抗VEGF药物年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由于现有疗法需频繁注射,长效制剂一旦上市,或将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
技术创新:眼科研发的新潮流
Re-Vana的技术不仅仅是个例,长效给药已成为眼科研究的热点。诺华的雷珠单抗缓释植入剂在III期试验中证实其每3个月给药一次的有效性,而罗氏则正在开发一种试图将注射间隔延长至6个月的抗VEGF制剂。然而,Re-Vana的聚合物平台具备独特的优势:其载体材料可生物降解,无需手术移除,并且能与多种类型的药物兼容。除了眼疾,该平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前景亦被勃林格看好。“这项技术就像‘生物注射器’一样,在病灶处实现药物的持续‘按需释放’。” Re-Vana的创始人指出。在此合作之前,Re-Vana已完成了119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者为专注于医疗技术的风投机构。他们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长效制剂也已进入临床前阶段,但具体适应症尚未透露。
行业影响:重塑眼科治疗格局
长久以来,眼科治疗上受限于给药方式的局限:滴眼液的生物利用度不足5%,而玻璃体腔注射虽然相对直接,但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长效制剂的突破可能重新定义市场竞争格局,不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通过减少就诊次数来降低医疗成本。对勃林格而言,这一合作的成败将决定其能否在眼科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勃林格在呼吸和心血管领域的传统优势面临专利失效的风险,亟需新的增长点。而Re-Vana若能借助此合作加快技术实用化,或将从小众初创企业跃升为给药技术领域的领军者。“这不仅是技术授权,也是关于‘治疗体验革新’的战略性冒险。” 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青光眼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将越来越多,对长效疗法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勃林格和Re-Vana的合作,可能仅仅是这场变革的开端。
未来挑战:疗效与安全的微妙平衡
尽管前景无限,长效制剂仍需解决诸多问题。药物释放速率的精确定是主要挑战,过快可能引发毒性,过慢则影响疗效。虽然Re-Vana的聚合物载体在动物实验中表现良好,但人眼复杂的内部环境意味着其长期安全性(如炎症反应和载体降解产物的影响)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此外,支付方的态度同样关键。长效制剂的研发成本较高,定价或高于现有疗法,需要通过“减少注射相关并发症、降低总体医疗支出”来说服医保覆盖,直接影响市场渗透速度。无论如何,勃林格这10亿美元的战略投入无疑为眼科长效给药技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当治疗从“频繁痛苦”迈向“便捷长效”之时,患者将成为最大受益者——而这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眼科疾病的治疗格局。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