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再鼎医药近日在其季度演讲报告中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研发管线,展现出其在创新药物领域的持续努力。根据最新公布的信息,再鼎目前拥有六条全球权益的研发管线,其中包括从宜联生物引进的DLL3抗体药物结合物(ADC)ZL-1310,自主研发的CCR8单抗ZL-1218,以及从麦科思生物引进的ROR1 ADC ZL-6301。同时,公司还特别强调了三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即LRRC15 ADC ZL-6202、PD-1/IL-12 ZL-1222,以及IL13xIL31R ZL-1503。
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公司报告中新增了ZL-6202和ZL-1223这两款全球权益管线,主要面向实体瘤的治疗开发。这一进展与几个月前的情况相比,显示了再鼎在通过合作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模式中所取得的进展。然而,回顾两三年前再鼎的自研项目,除了ZL-1218持续在研外,其他项目多数已不再进行。但公司通过引进和自研,在这段时间内推出了多款差异化产品,丰富了其研发组合。
尽管再鼎通过引进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成立11年以来,多款药物已经上市,累计创造了近30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同时,去年公司更是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28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亿美元(约145亿人民币)的目标。然而,资本市场对于再鼎的反应较为冷淡,尤其是在近期创新药二级市场的热潮中,再鼎似乎未能分享到热度。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与其缺乏具有潜力的自主研发产品有关,目前再鼎尚无一款自主研发的产品通过临床验证,即使是DLL3 ADC也是通过引进获得全球权益,因此市场的反应也在意料之中。
再鼎在其研发管线中的靶点选择方面展示出独到的眼光,所公布的药物包括DLL3 ADC、ROR1 ADC、LRRC15 ADC、PD-1/IL-12和IL13xIL31R双抗,这些靶点竞争相对较小,与近年来国内引进的热门靶点如HER2、CLDN18.2、TROP2、B7H4、PD-1/VEGF等形成对比。这种选择也许正是再鼎在二级市场上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因为缺乏可能的外部授权空间。
尽管如此,再鼎不仅在引进药物方面有着广泛的布局,其在自主研发领域的坚持不懈也值得称赞。公司继续在自主研发中展现出不断尝试、勇于挑战的精神,这种韧性在行业中备受尊敬。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