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2025年8月6日,一项重大医学进展在美国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加速批准Dordaviprone的上市。这款新型小分子药物专为治疗1岁及以上、经历过治疗却病情依旧进展的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患者而设计。这种罕见而高度侵袭性的脑肿瘤目前仅有Dordaviprone获得FDA批准,它的问世标志着神经肿瘤治疗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Dordaviprone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重靶向”机制。通过抑制多巴胺受体DRD2和激活线粒体ClpP蛋白酶,它实现了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作为DRD2拮抗剂,Dordaviprone能够阻断与多种实体瘤进展相关的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通过激活线粒体内的ClpP蛋白酶,该药物打破癌细胞的能量平衡,这种双重的作用机制最终导致癌细胞凋亡。
此次Dordaviprone的批准基于五项临床试验,涉及50名患有H3 K27M突变的复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患者,这些试验涵盖了成人和儿科患者。疗效评估人群包括已接受Dordaviprone治疗并符合高等级胶质瘤反应评估标准(RANO-HGG)的患者。主要疗效指标是由盲态独立中心审查(BICR)根据RANO 2.0标准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结果显示为22%。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0.3个月。
FDA在药品标签中提示了相关的安全性风险,包括过敏反应、QT间期延长和胚胎-胎儿毒性。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Dordaviprone的推荐剂量也有所变化:成人患者的剂量为每周口服625 mg,而儿科患者的剂量则需根据体重进行调整。
H3 K27M突变的存在使得弥漫性中线神经胶质瘤具有极高的侵袭性,这种情况主要影响儿童患者,诊断后的平均中位生存期约为一年。由该基因突变引起的肿瘤几乎难以避免复发,现有的治疗方法,除了放疗和化疗外,并没有显著的有效性。这种突变被认为是肿瘤高侵袭性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在治疗时面临的挑战包括血脑屏障对药物进入的阻碍,以及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尽管当前有多种治疗策略正在探索中,包括放疗、化疗、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但效果仍需进一步的验证与优化。
这种情况下,Dordaviprone的问世为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尽管如此,针对这种疾病的未来治疗策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旨在克服现有的治疗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