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EGFR基因的激活突变被认为是显著的致癌驱动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亚洲肺腺癌患者中,其突变发生率高达40%到60%。自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问世以来,NSCLC的靶向治疗已进入一个新时代。EGFR-TKI的演变经历了从第一代、第二代的可逆或不可逆抑制剂,到能够克服T790M耐药突变的第三代产品,为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明显改善了临床治疗效果。然而,尽管第三代EGFR-TKI取得了显著效果,耐药问题仍然不可避免,成为临床药物应用中的一大难题。因此,深入理解其耐药机制对于指导后续治疗策略、开发新型治疗药物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北京鼎医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医无止境·多学科规范化诊疗学术交流会”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文结合临床研究与专家共识,系统性地阐述了EGFR-TKI的获得性耐药机制。第三代EGFR-TKI的耐药机制复杂且多样化,主要分为靶内耐药和靶外耐药。靶内耐药涉及EGFR基因改变,而靶外耐药则通过替代信号通路激活绕过EGFR抑制。
靶内耐药中,EGFR基因的二次突变例如C797S,成为奥希替尼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临床数据显示,C797S突变在奥希替尼治疗后发生率明显。EGFR基因扩增也是靶内耐药的一种常见表现,它会导致EGFR蛋白表达的提升及信号通路的持续活跃。
靶外耐药不涉及EGFR直接的改变,而是靠激活不同增殖和生存的信号通路来维持癌细胞的生存。例如,MET通路激活,是一种主要研究的靶外耐药机制。MET基因的扩增和过表达在EGFR-TKI治疗后经常出现。此外,某些肿瘤细胞可能发生组织学转化,导致其从依赖EGFR信号的腺癌转变为其他病理类型。
在上述耐药因素外,还有其他致癌基因的旁路激活机制,例如HER2、KRAS、BRAF等基因的异常改变,它们激活平行信号通路,也能导致EGFR抑制的无效。在临床实践中,尽管对进一步耐药机制的追踪研究日益增多,但许多耐药现象仍然未经完全揭示,需持续研究。
总结而言,第三代EGFR-TKI的获得性耐药机制高度复杂且异质。精确识别耐药机制,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患者的具体耐药状态,对于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随着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理解,新一代TKI的开发和创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