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8月28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发布了一篇重要文章,内容涉及术后辅助化疗后使用埃克替尼治疗已知EGFR敏感突变的II至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研究。这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王思愚教授领导,联合了全国七个顶尖的医学中心共同完成。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年龄介于18至75岁的患者,他们术后的病理分期为II至IIIA期NSCLC,所有入组患者均已完成至少两个周期的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并确诊存在EGFR基因突变(包括19号外显子缺失和/或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三个试验组,分别接受为期12个月的埃克替尼治疗(84人)、6个月的治疗(84人),或仅接受观察(83人)。随机分层依据性别和病情分期进行。
截至2024年1月15日,在意向治疗人群中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1.4个月。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观察组相比,进行12个月的埃克替尼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具体而言,DFS的风险比为0.40,总生存期的风险比为0.55。而接受6个月埃克替尼治疗的参与者在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上也均显示出显著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12个月的治疗在DFS和OS上相比于6个月的治疗并无显著差异。此外,不同试验组中出现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的比例分别为8.3%、6.0%和2.4%,治疗组没有出现与药物相关的死亡或剂量减少事件。
王思愚教授表示,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对于I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术后使用埃克替尼作为辅助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同时安全性良好。这为埃克替尼作为有效治疗手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贝达药业的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毛力教授进一步指出,这项重要研究的发表,不仅体现了埃克替尼作为国产创新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同时为EGFR突变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未来,贝达药业将继续积极开展有关不同患者群体和疾病阶段的临床研究,期望以此探索更多优化治疗策略,为广大中国及全球患者带来福祉。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