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胃癌和胃肠道肿瘤的治疗领域,Claudin18.2(CLDN18.2)已被认作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靶点。尽管第一个单抗药物Zolbetuximab已经为治疗设立了新的标准,它仍然面临着毒性较高以及收益人群有限的问题,仅对38%的高表达患者有效。
近期,研究重点转向了一种名为Givastomig的首款Fc沉默型CLDN18.2×4-1BB双特异性抗体。Givastomig的I期临床数据引发关注,因为它通过“肿瘤靶向的4-1BB条件性激活”机制,减少全身毒性并突破了对CLDN18.2表达水平的限制,为胃肠道肿瘤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且广泛的治疗选择。
Givastomig的创新设计与机制
4-1BB(又称CD137)是一种TNF受体超家族的共刺激分子,其激活能够显著增强T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提高细胞毒性。然而,传统的4-1BB激动剂(如Urelumab)由于全身激活导致严重肝毒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Givastomig通过其独创的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该药物采用四价双抗结构,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CLDN18.2与免疫细胞表面的4-1BB,仅在双抗同时结合CLDN18.2阳性肿瘤与4-1BB阳性免疫细胞时,才会诱发4-1BB的交联激活,从而避免对肝脏等外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激活。
Givastomig的FC段经过改造,以丧失与FcγR结合的能力,因此不会依赖ADCC/CDC机制进行杀伤,而是完全通过免疫调控来发挥作用,从而规避了肝脏的毒性风险。
I期临床试验的安全性与疗效
在I期临床研究中,共有75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参与,其中约50%为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Givastomig在0.1-18mg/kg的剂量范围内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只有21%的患者出现了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且无剂量限制性毒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的恶心、疲劳、贫血及短暂的转氨酶升高,没有严重的胃肠道或肝毒性。推荐的II期剂量确定为12mg/kg,患者在此剂量下耐受性良好,无需使用预防性止吐药,解决了Zolbetuximab的毒性难题。
在73例可评估患者中,Givastomig显示出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客观缓解率为18%(8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疾病控制率为37%。值得注意的是,Givastomig的疗效不再局限于CLDN18.2高表达患者,而是涵盖了从低至高表达的患者群体。
与当前的主要CLDN18.2靶点疗法相比,Givastomig在机制、安全性和受益人群三个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其通过降低毒性和突破表达水平限制,使更多患者受益。初步的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nivolumab)的试验数据表明,“免疫调控双抗+ICIs”可能成为CLDN18.2阳性肿瘤的新治疗 paradigma。
随着II期联合治疗研究的进一步开展,Givastomig有望成为CLDN18.2阳性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推动精准免疫治疗向“更安全、更广谱”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