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鼻咽癌是一种源自鼻咽上皮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南方、东南亚、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香港地区,每年新增病例数可以达到15万。由于鼻咽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常在确诊时已是III到IV期,即疾病晚期。即便经过一线治疗,效果有限,若治疗失败,二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仅为20%,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剩3到7个月。
对于这些患者,是否仍有治疗的希望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教授团队在2025年欧洲肿瘤学学会年会上,分享了BL-B01D1–303研究的最新结果,为鼻咽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该研究同步发表于《柳叶刀》。
目前,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一线治疗往往是铂类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尽管这个治疗方案提高了疗效,然而多数患者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疾病进展。一旦一线疗法无效,继续的二线方案效果更差,ORR仅20%,PFS为3~7个月。那些使用过两种以上治疗策略(包括铂类化疗和PD-1/PD-L1抑制剂)后疾病仍进展的患者,通常只能依赖挽救性化疗,其ORR甚至低于15%,而PFS仅为2~4个月。
张力教授团队的III期临床试验,探索双特异性药物偶联物BL-B01D1的治疗效果,重点针对经过多种治疗后仍有进展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这是首个面向此类患者的随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全世界大多数鼻咽癌肿瘤中均过表达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ER3),这与癌症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BL-B01D1作为靶向EGFR和HER3的ADC,显示出强劲的抗肿瘤活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BL-B01D1-303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55家国内医院进行。研究对象为符合资格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研究采用BL-B01D1(2.5 mg/kg剂量)进行静脉输注,对照组则接受标准化疗。初步结果显示,BL-B01D1组的ORR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生存指标均有提升。
BL-B01D1被视作全球潜力的新药,最近被百利天恒推进国际市场,创下了药物授权合作的高额交易。这种药物通过靶向EGFR和HER3,避免了传统ADC治疗中的皮肤毒性和抗原异质性带来的问题。目前该药物已在中国纳入优先审评程序,为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最终结果仍需进一步跟踪和验证。然而,这一药物前景广阔,或将在不久的将来到临床应用,不仅将惠及中国患者,也会为全球鼻咽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