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2025年11月4日,一家名为Azalea Therapeutics的生物技术公司低调成立,却因其获得了8200万美元的种子轮和A轮融资而显得格外引人关注。该公司由诺贝尔奖得主Jennifer Doudna参与创立,以其创新的EDV技术平台,旨在彻底改变细胞疗法的行业格局。
在资本市场普遍持悲观态度的背景下,Azalea的融资成果显得尤为亮眼。然而,这也并非生物技术行业的孤例——艾伯维以21亿美元收购Capstan Therapeutics,吉利德公司则先后斥资3.5亿美元收购Interius BioTherapeutics,并以16.4亿美元合资普瑞金生物。而中国的微滔生物也成功完成了超亿元的天使轮融资。这些资本运作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新的方向:在体内实现CAR-T疗法。
传统的CAR-T疗法需要将患者的T细胞取出体外进行基因改造,历时三到六周,且费用昂贵,直逼数十万美元。相比之下,体内CAR-T的创新理念则是直接在患者体内完成T细胞的修饰,从而省去繁复的体外操作步骤。投资者们对效率和成本的改善总是充满热情,Market上的投资公司,如Third Rock Ventures、RA Capital Management等,纷纷下注这个从幻想逐步走向现实的领域。
体内CAR-T领域当前具备三种主要技术路径,各自在商业化的赛道上前行。以Interius为代表的病毒载体路径采用慢病毒递送,但潜在基因突变的风险仍需考量。而Capstan和微滔生物等公司则推进mRNA-LNP路径,尽管在安全性上有优越表现,但瞬时表达的特性可能需要反复给药。相比之下,Azalea的EDV平台走出了一条新路径,通过位点特异性整合,力求在持久表达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
在这个技术繁荣的领域,各大公司的试验项目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但即使技术繁多,真正步入临床的项目仍少之又少。目前,Capstan Therapeutics在体内CAR-T领域领跑,其针对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已进入临床I期试验,同时也是该领域少数几种进入临床阶段的疗法之一。
其它公司如Interius BioTherapeutics、Umoja Biopharma、Myeloid Therapeutics和EsoBiotec等虽然也在积极推进临床试验,但多数仍处初期阶段。在中国,已经有多家公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济因生物、先博生物、博生吉和传奇生物,但Azalea仍处于技术验证的早期,预计需至少18个月才能进行临床申请。
尽管Azalea在管线进展上略显滞后,其EDV平台代表了新的科技尝试。技术基础来源于Jennifer Doudna在CRISPR编辑和Justin Eyquem在T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努力。该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精准载体递送与CRISPR主导的定点整合,力求实现更安全有效的基因组编辑。
虽然目前Azalea的进展稍慢,但CEO Jenny Hamilton博士的愿景是让细胞疗法成为像常规药物一样容易使用的治疗手段,而这也可能引领CAR-T治疗范式的大转型。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