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时,目前的标准方法是采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然而,有研究显示,新辅助放化疗后约有25%的食管癌腺癌患者和近50%的鳞癌患者能够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但与此同时,仍有30%至40%的患者会在短期内出现远处转移。更为严重的是,约60%的患者在术后可能面临并发症的问题,这不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也使得对现有标准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提出挑战。因而,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所有患者是否都能从现有的标准治疗中获益?如果以主动监测来替代手术,是否也能让患者受益?
最近,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子刊的SANO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食管癌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主动监测,其整体存活率为74%。这一结果与标准手术治疗组的71%相差无几。这一研究强调,尽管主动监测的短期效果不劣于手术治疗,但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全面评估其长期效益。
SANO试验是由12家荷兰医疗中心参与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分组的非劣效性3期试验。研究对象为通过新辅助放化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成人患者。化疗方案遵循CROSS方法,即以紫杉醇和卡铂联合放疗进行治疗。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采用阶梯设计策略分组患者,并逐步将从标准治疗组转入主动监测组。最终,274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有198名被安排至主动监测组,111名则留在标准手术组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主动监测组和手术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4个月和50个月,而其两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4%和71%。
在无病生存期(DFS)比较上,主动监测组和标准手术组分别为35个月和49个月,尽管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但主动监测组在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的6到9个月内生活质量较优,这一点在研究的量表评估中得到了验证。
从临床结果来看,17%的主动监测组患者发生了远处转移,但未接受手术;其中一些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的6个月内已呈现转移迹象。值得注意的是,约半数的主动监测患者避免了手术,而在不得不进行食管切除术的患者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接近。
研究者表示,基于目前的结果,对于那些在新辅助治疗后持续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或是在计划进行食管切除术前检测出已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主动监测无疑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可能的、减轻手术负担的选择。
然而,《柳叶刀》在线发表的社论指出,尽管主动监测显示出诱人的优点,但其实际应用尚需进一步探讨。例如,像FLOT化疗方案是否可以改善监测效果;或是通过循环肿瘤DNA的检测来提升肿瘤检测的精准度等,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此外,如何优化新辅助化疗或免疫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无病生存期,也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尽管主动监测尚不能替代所有食管癌的手术选择,但对于有手术禁忌或术后复发高风险的患者,它无疑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