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肺癌》杂志上的研究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这项研究主要聚焦于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的治疗选择问题。研究发现,在亚裔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中,大约有50%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80%至90%属于典型突变,常见的有19号外显子非移码缺失和21号外显子的L858R点突变。目前,第三代靶向药已被提升至一线治疗位置,可以相比传统的一、三代顺序用药提高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然而,对于非典型EGFR突变的治疗选择,一直存在争议。非典型突变包括L861Q、G719X、S768I以及外显子20的插入。这次研究分析了2015年至2021年在美国12家医疗机构中接受一线治疗的52名患者的数据,包括使用奥希替尼或阿法替尼的时间至停药时间(TTD)和总生存时间。
在这52名患者中,31人使用了奥希替尼,20人使用了阿法替尼,突变类型多样,包括G719X、L861Q、S768I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存在复合突变,即同时有多种非典型突变或是非典型与典型的混合突变。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类型的非典型EGFR突变,二代、三代靶向药的疗效差异显著。例如,G719X突变患者中,使用阿法替尼的中位停药时间显著长于奥希替尼,表现为优越的治疗效果。而对于L861Q突变,奥希替尼则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研究结论强调,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需根据具体突变情况进行个体化分析,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数据。特别是对于较为罕见的EGFR基因突变,二代靶向药阿法替尼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