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代谢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肠道细菌与代谢疾病关系最为密切。然而,作为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菌的作用以及其与宿主健康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优化肠道真菌的培养技术和培养基成分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肠道生态系统的理解,还可推进对宿主与微生物群互动机制的探索。
2025年5月2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团队,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庞艳莉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明华教授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汪锴研究员团队,联合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 symbiotic filamentous gut fungus ameliorates MASH via a secondary metabolite—CerS6—ceramide ax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引入了一种基于真菌分离芯片FiChip的肠道真菌原位培养及共生性评价系统——FOCUS-G。通过该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一种能够适应宿主体内厌氧环境的共生丝状真菌——嗅镰刀菌(Fusarium foetens)。
研究团队应用酶活性筛选系统发现,嗅镰刀菌通过抑制神经酰胺合成酶CerS6,降低神经酰胺的生成,从而显著改善了小鼠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症状。此外,该研究借助多种色谱及光谱技术,分离鉴定了嗅镰刀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揭示了聚酮类化合物FF-C1在抑制CerS6活性中的核心作用,深化解析了其分子机制。
为了确认肠道真菌的具体作用,研究团队开发了原位培养方法,证实了镰刀菌属在厌氧环境中具备适应性,并能稳定定植于小鼠体内。通过对全球肠道真菌研究的序列数据分析发现,嗅镰刀菌普遍存在于不同的人群肠道中。单次灌胃实验表明,嗅镰刀菌能够在无菌和无特定病原体的小鼠结肠中稳定定植,并通过神经酰胺生物合成途径抑制CerS6酶,从而改善MASH症状。通过特异性酶的缺失与过表达实验,进一步验证了CerS6的关键作用。
该研究不仅介绍了FiChip和FOCUS-G系统的应用,还发现了一类完全适应肠道厌氧环境的共生真菌——镰刀菌属。研究解析了嗅镰刀菌通过其次级代谢产物FF-C1,抑制肠道神经酰胺合成酶CerS6活性的具体机制,揭示了真菌调控神经酰胺代谢网络的关键角色。该成果为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尤其在靶向CerS6的优化干预中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