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2023年7月28日,中国知名创新药企业恒瑞医药与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涵盖高达12种创新药物的共同开发,这一举措不仅刷新了中国创新药物授权(License-out)的单笔交易金额纪录,更为中国医药自主创新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新的里程碑。
据协议内容,恒瑞将旗下研发的呼吸科创新药物HRS-9821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外的全球独家权利授予GSK。此外,还向GSK提供了另外11个创新项目的全球独家选择权。为此,GSK将支付5亿美元的首付款,而未来的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20亿美元,此外还包括销售提成。这种前所未有的合作模式,也为中国本土原研药的国际化探索提供了宝贵范例。
恒瑞自主研发的HRS-9821是本次合作的核心,该药物为PDE3/4抑制剂,当前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临床开发阶段,并被认为有潜力成为"同类最优"疗法。HRS-9821在监测早期的临床与临床前研究中显露出明显的支气管扩张与抗炎作用,它特别适合那些持续呼吸困难或不能使用吸入性皮质类固醇治疗的COPD患者。此外,HRS-9821可发展为干粉吸入剂,与GSK的现有吸入制剂产品线形成战略协同,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球呼吸疾病领域的市场布局。
此项协议不仅包含了核心药物的权利转让,还引入一个"规模化合作计划",标志着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恒瑞将额外的11个创新项目纳入协议,这些项目涵盖肿瘤、自身免疫及炎症性疾病领域,具备潜在的"同类最佳"或者"同类第一"的技术优势。合作采用阶段推进策略,恒瑞主导前期研发至I期临床试验完成,GSK则在每个项目I期临床结束后享有除大中华区外的全球独家开发与商业化选择权,并有对项目替换的权利。这种安排不仅发挥了恒瑞在早期研发与临床评估上的优势,同时结合GSK的全球开发能力与商业运营潜能,降低研发风险并加速产品上市。
此次协作让恒瑞迅速获得了5亿美元的首付款,创下了恒瑞签署单项协议的付款新高。假如所有项目最终取得GSK的选择权并在开发、注册和销售方面达到里程碑目标,恒瑞将获得总计约120亿美元的阶段性付款。此外,其还可获得大中华区以外市场的销售提成,从而形成"短期现金流+长期收益分成"的收益模式。这项交易的总价值甚至超过恒瑞此前其他项目的国际合作协议,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迈上新台阶。
对恒瑞来说,此次合作意义重大。5亿美元的首付款可以迅速回收资金并支持其他项目的开发。以HRS-9821项目为例,恒瑞的研发投入约为3843万元人民币,因此这笔首付款已大大超过了研发成本,为药企的研发工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财务支持。恒瑞执行副总裁江宁军指出,通过与GSK合作,恒瑞可以充分利用其全球临床网络和注册申报能力,加速国际市场拓展步伐。
对于GSK而言,该协议也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些创新项目经过严格筛选,旨在拓展其在呼吸、自免和肿瘤等领域的产品线。所有项目都有潜力成为行业"同类最佳"或"同类第一",为GSK的产品线注入新的竞争活力。GSK首席科学官Tony Wood表示,此项交易是GSK在已验证靶点项目上的重大战略投资,能够大大提高研发的成功率,从而在全球医药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强劲势头,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累计金额已突破608亿美元。恒瑞独自完成的14项创新药国际授权协议的交易金额就达到了约140亿美元,彰显了中国顶尖药企的创新能力获得国际认可。尽管中国在FIC药物领域与美国仍存在差距,但这一现象正在逐步缩小,中国医药产业呈现出从“世界药厂”到“创新策源地”的发展趋势。
与恒瑞类似的合作模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质疑中国药企是否在"卖青苗"。然而,恒瑞副总裁贺峰表示,成功的BD不仅能与国外企业分担风险,还能通过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对解决研发经费问题提供支持。同时,这类合作也能让中国药企学习国外公司的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因此,成功的BD更多的是双赢的战略,而非简单的短期回款行为。
恒瑞与GSK的合作,揭示了全球医药创新的发展新范式。通过整合GSK在治疗领域的深入研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能力,与恒瑞早期研发、平台技术和高效的临床评估优势,双方形成了互补的战略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可能在未来成为主流,一方面国际药企需要新的活力以应对研发管线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药企虽然研发体系过硬,但国际化和资金实力尚显不足。此次合作不仅着眼当下,更布局长远,其目的是为GSK创造"2031年后重大增长机遇",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药企已从追求短期回款转向构建持续全球创新能力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