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提到“药王”,人们往往会想到抗癌明星K药、修美乐或“代谢领域新贵”司美格鲁肽。然而,长期以来占据销售榜首的却是与重症救治和生命支持密切相关的基础药物——人血白蛋白。在中国,这种药物显示了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和市场需求。
人血白蛋白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累计销售额自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1751亿元,稳居销售榜首,其地位不可撼动。人血白蛋白作为血浆中最为丰富的蛋白质,承担着维持血浆渗透压和平衡血管内外液体分布的核心作用,以及运输体内多种离子、脂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在临床上,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低白蛋白血症,适用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感染性疾病和大型手术的液体复苏,成为重症监护和慢性病治疗中的“生命线”。
根据数据,人血白蛋白自2020年起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一直稳居榜首,累计销售额已超出同类药品。2016年以来,年销售额一直保持在百亿元以上,并在2021年突破200亿元,2023年达到270亿元的峰值。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国内人血白蛋白市场高度集中且依赖进口。外资企业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其中杰特贝林、基立福、奥克特珐玛和百特四家企业在2016年至2025年的销售额合计占前十公司的70%。然而,也有包括泰邦生物、华兰生物在内的中国企业在崭露头角。
中国人血白蛋白市场尽管起步较早,但需求增长依然强劲。随着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增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血浆制品的刚性需求持续上升。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和大型手术中,白蛋白成为重要的医疗支持药物。然而,与旺盛的需求相比,国内供给显得不足。供需缺口促使进口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2023年外资企业的批签发量占比接近70%。
面对进口主导的市场局面,国内企业正在寻找突破口。中美关税新政的实施为国产替代创造了契机,而行业监管政策的导向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国产企业如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和上海莱士正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开拓新路径,期望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实现国产人血白蛋白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