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具侵袭性且致命的肿瘤。尽管目前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以及使用替莫唑胺(TMZ)的化疗,但治疗耐药性的问题仍然十分普遍,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噬有关。
近期,西南大学与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anggenol L Enhances Temozolomide Drug Sensitivity by Inhibiting Mitophagy and Inducing Apoptosis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the TRIM16-OPTN Axis in Glioblastoma》的论文。该研究通过筛选桑树的代谢产物,发现了一种名为桑根酚 L(SL)的生物活性小分子。这一小分子不仅可以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还能够有效阻断自噬流,当通过脂质体给药系统应用时显著增强了替莫唑胺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揭示,SL 通过促进 OPTN 的泛素介导降解,干扰线粒体自噬。此外,研究首次证实 SL 能够上调 TRIM16 的表达,TRIM16 作为 E3 泛素连接酶在 OPTN 降解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成果表明,SL 能通过 TRIM16 介导的 OPTN 降解路径破坏自噬,并诱导细胞凋亡,提高替莫唑胺的疗效。
背景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且极具破坏性的肿瘤类型,占所有原发性脑肿瘤的28%和脑恶性肿瘤的80%。依据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其恶性程度分为1至4级。其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作为弥漫性胶质瘤的高侵袭性亚型,具有广泛浸润和快速发展的特征,占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46.6%。尽管目前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策略,但彻底治愈仍具巨大挑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个月,5年生存率则维持在5.5%的低水平。
研究发现
本次研究重点考察了SL与替莫唑胺(TMZ)联合治疗的潜力。在较长时间的研究中发现,两者的结合有显著的协同效应。此外,流式细胞术与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SL能够显著增强替莫唑胺耐药细胞株的 apoptosis。体内胶质母细胞瘤植入实验结果显示,联合疗法处理的小鼠其肿瘤体积大幅缩小,显著优于单独用药组。活体成像研究进一步证实,SL在肿瘤部位的浓集大幅增加,且联合疗法有效抑制了肿瘤生长。联合用药还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综合来看,SL与替莫唑胺协同治疗为克服耐药性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路线。
结论
研究明确了SL在破坏自噬保护机制并诱导耐药性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新分子机制。通过确认TRIM16-OPTN轴作为关键治疗靶点,SL与替莫唑胺的联合使用为克服治疗耐药性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