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最近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肝内胆管癌(ICC)中关键的铁死亡抵抗机制。这项题为“MUC1 drives ferroptosis resistance in ICC via Src-mediated FSP1 deubiquitination and myristoylation”的研究,首次将MUC1确定为影响ICC细胞铁死亡的重要因子。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作为全球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持续上升。尽管现代外科和系统治疗技术有一定进展,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依然低于30%。这暴露出我们对ICC分子机制的理解仍不充分,亟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受调控的细胞死亡形式,显著特点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和细胞膜损伤。此机制与铁代谢、脂质过氧化以及抗氧化剂的耗竭有关。因此,针对铁死亡的调控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希望。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过表达和敲低MUC1的ICC细胞模型,发现在HuCCT1和RBE两种细胞系中,MUC1显著影响细胞对铁死亡的抵抗力。进一步的分子层面分析显示,MUC1通过招募Src激酶,促进FSP1的去泛素化和脂肪酰化增强其稳定性,并提升其抗氧化能力。同时,它降低了因铁死亡诱导的细胞内亚铁离子、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的水平。
体内实验同样证明,敲低MUC1的ICC细胞在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更高的铁死亡敏感性,肿瘤体积显著缩小,进一步确认MUC1在铁死亡抵抗中的关键角色。
这项研究为开发以MUC1为靶点的新型癌症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强调了深入探索癌症细胞内分子机制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