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10月15日,轩竹生物以开盘暴涨154%的惊人表现强势登陆港股,市值瞬间突破150亿港元。公开发售获得了高达4908倍的认购率,令市场为之震动,在2025年的资本市场寒潮中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耀眼数字的背后,轩竹生物走过了一条漫长且曲折的上市之路。作为从四环医药中分拆出的创新药平台,轩竹生物经历了严峻的资本化考验。最初,公司曾计划登陆科创板,但因持续亏损未能成功,随后转战港股。面对对公司盈利能力的质疑,轩竹生物最终凭借自身临床价值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实现超额认购。
这一变化也反映出当前生物科技领域资本市场的分化趋势。整体上,行业面临着估值调整和融资紧缩的挑战,但同时,那些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企业仍持续赢得资金的青睐。截至2025年10月,港交所主板在审上市申请已达创纪录的210宗,其中生物医药企业依然是主力军。
在此背景下,轩竹生物的成功上市恰逢其时,正值美联储降息周期与港交所市场改革推进的交汇时刻,为创新药企提供了难得的资本机遇。轩竹生物的首次公开募股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反映了资金在创新医药领域的重新配置。
回顾轩竹生物的历史,数年前,仿制药行业在集采政策影响下遭遇重创,四环医药的传统主营业务承受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公司自2014年开始布局的医美业务逐渐显露出增长潜力,尤其是在2020年其代理的韩国肉毒毒素产品乐提葆获批上市后,四环医药于2021年初制定了医美与生物制药的双轮驱动战略。
然而,创新药的高投入与四环医药的盈利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司2021年至2023年营收逐年下降,并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亏损。轩竹生物作为其创新药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严重,从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11.43亿元,2023年全年净亏损约3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仍处于投资期的创新药业务分拆出来,成为四环医药专注发展高增长医美业务的合理选择。
轩竹生物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公司最早计划在科创板上市,于2022年9月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24.7亿元。然而,2023年3月,因需进一步披露产品技术优势及商业化规划,其申请被暂缓审议,2024年5月公司主动撤回申请。
转战港股成为轩竹生物的新选择。2024年11月,四环医药宣布拟分拆轩竹生物在港交所上市。港交所的18A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机遇,与轩竹生物的现状相符。但是,首次递交的招股书在6个月内未能完成上市流程,申请自动失效。次月,公司更新财务数据,再次提交了上市申请。
自2018年独立运营以来,轩竹生物通过整合研发管线,并经历多轮融资,逐步建立起涵盖肿瘤、消化、MASH等领域的产品线。然而,研发到商业化的最后一步始终是最艰难的。直到2023年6月,公司才迎来首款产品安奈拉唑钠肠溶片的获批上市,结束了长期的“无营收”状态,但与累计19.1亿元的巨额亏损相比,盈利压力依然巨大。
轩竹生物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已商业化的三款产品上,包括安奈拉唑钠、吡罗西尼和地罗阿克。轩竹生物计划募资7亿港元,其中45%将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拓展,20%用于商业化能力建设,剩余资金用于其他在研产品的开发和业务运营。
轩竹生物的成功上市与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复苏相呼应。根据毕马威的报告,2025年上半年港股新股集资金额达1067亿港元,生物医药领域成为这一浪潮的主力。港交所政策红利、降息周期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这一热潮,但企业仍需应对同质化竞争、盈利压力和流动性风险等挑战。在这场关于创新价值与商业回报的考验中,越来越多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在进入资本市场。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