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10月23日,全球著名制药公司罗氏如期公布了其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在前三季度实现总营收458.62亿瑞士法郎(约548.7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7%。其中,制药业务收入达到了355.55亿瑞士法郎(约425.4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样呈现出耀眼的9%同比增长,成为公司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全球创新药物竞争愈发激烈以及集采政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罗氏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尤为不易。特别是在2025年第一季度,罗氏诊断部门在中国市场因体外诊断(IVD)集采政策的冲击而导致收入骤减23%。如今,制药业务的亮眼表现是否标志着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已经发生改变?
一、从“集采阵痛”到“以价换量”的转型:中国市场逆势增长9%
在2025年初,罗氏因体外诊断试剂集采导致中国区收入大幅下滑,曾引起了业内的普遍关注。当时,全国体外诊断试剂的集采结果公布,肿瘤标志物和甲状腺功能试剂的价格降幅超过50%。尽管罗氏在其中成功中选,但未能通过价格让步来换取销售量的增长,导致诊断业务在中国的收入同比下降23%。
然而,进入2025年下半年,罗氏却在中国制药市场表现出了强劲的韧性。据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罗氏在华销售额增长了9%。这一佳绩主要归功于以下三类产品:
1. Phesgo(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的皮下注射制剂):进入国家医保后,其使用率快速攀升,销售额同比增长54%,达18.27亿瑞士法郎(约21.86亿美元)。
2. Xofluza(玛巴洛沙韦):作为抗流感药物,自2024-2025流感季开始需求旺盛,销售表现优异。
3. Polivy(维泊妥珠单抗)和Vabysmo(法瑞西单抗):继续在淋巴瘤和眼科领域扩大市场份额。
Phesgo的销量激增代表了罗氏通过创新剂型来抵御专利失效风险的战略。该药品通过将两种抗体的联合制剂转化为皮下注射形式,将用药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5分钟,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同时,也通过医保的渠道实现了销量的增长。
这似乎预示着,在当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中,跨国药企的竞争策略正逐渐从“高价垄断”向“创新、准入和效率”的综合竞争转变。罗氏制药的良好表现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具有真正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品,即使面对集采压力,也可通过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维持增长。
二、变化中的核心产品线:在新的增长引擎中寻找机会
尽管罗氏的制药业务整体实现了9%的增长,但细分领域已有显著变化。
肿瘤领域仍为罗氏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前三季度仅实现了2%的增长。多个传统核心产品如Avastin(贝伐珠单抗)和Herceptin(曲妥珠单抗)因专利到期,销售额出现下降趋势。此外,尽管Phesgo表现强劲,但尚不足以完全弥补老药销售的下降。
与此同时,血液病和免疫领域则呈现出亮眼的增长。Polivy作为CD79b的靶向ADC药物,其销售额在美国市場顯著增長。Columvi和Lunsumio作为CD20/CD3双抗的创新产品,快速增长显示了罗氏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突破。
此外,神经与眼科的基础业务表现稳健,其中Ocrevus和Vabysmo更是支撑了该领域的业绩。免疫学领域的Xolair和Gazyva等药物也通过新适应症来开拓市场。
三、研发策略调整:关注高潜力项目
2025年第三季度,罗氏对其研发项目进行了重要调整:终止了部分临床阶段项目,新增7个II期或III期的临床项目。这一策略调整反映了罗氏对研发效率的进一步思考。
新增项目中,最受瞩目的当属Pegozafermin,这一FGF21类似物是罗氏通过收购获得,用于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MASH目前是全球制药研发的热潮领域之一。
此外,通过从翰森制药获得的CDH17 ADC药物,罗氏扩展了其在ADC领域的管线布局。
四、推动多元化增长
罗氏十年来的增长主要依赖其在肿瘤领域的突破,但随着专利悬崖效应的显现,仅靠肿瘤业务难以支撑公司的持续发展。新的财报显示,罗氏尝试通过血液病、免疫病、神经病等多个领域的增长来带动整体发展。
这种“多极驱动”的策略,使得罗氏正在从一家“肿瘤药巨头”向“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转型,未来将更多依赖于多领域的创新研发。
五、未来面临的挑战与结语
虽然业绩亮眼,但罗氏仍需面对多重挑战,包括专利悬崖带来的冲击、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亟待提高的研发效率。
罗氏在2025年不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财务答卷,更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勾勒出新的蓝图。在面临挑战的同时,罗氏的创新能力与多元化策略将成为公司穿越周期、引领市场的关键因素。未来,能否在新的疾病与领域中持续创新,将决定罗氏能否成功实现从“肿瘤巨头”到“全球生物制药领导者”的跨越。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