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翰森制药在短短五年内,通过努力在创新药领域的深耕,使得创新药的收入占比跃升了几近60个百分点,成为业内的转型先锋。这一变化令许多资深分析师和市场观察人士眼前一亮。翰森制药在2019年6月14日登陆港股时,誓言成为一家“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五年后的今天,2024年数据表明,其创新药业务收入已达94.77亿元,占总收入的77.3%。这一成绩显现了该企业在传统医药行业中开辟新方向的迅速转变速度,成为众多老牌药厂中的佼佼者。
翰森的成功之路并非偶然。尽管在资本市场上保持低调,但翰森制药这些年在研发、业务发展和创新药品管线布局上持续发力,其竞争力逐步展现。其创始人钟慧娟以低调著称,但随着创新药市场的迅速增长,翰森已吸引了来自各方的资本关注。公司市值已攀升至1700亿港元,仅次于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然而,高速增长背后也存在风险,目前翰森的市盈率已达到37倍,属于相对高估的范畴。
此外,在2024年的数据显示,来自BD(业务发展)的收入占创新药收入的16%,尽管BD无疑为其短期收入的提升助力,但这部分收入存在不稳定性。这意味着翰森要想保持创新药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稳定增长,要么需继续通过BD提升产品收入,要么需加大现有产品销量。而在今年BD市场火热的背景下,通过BD实现营收增长或许是个选择,但从长远来看,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才是基础。
公司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在于其核心产品阿美替尼的市场竞争。随着同业竞争者的增多,其市场价格下降似乎已成必然。目前,EGFR-TKI领域的竞争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从前期的跑马圈地演变为对现有市场份额的争夺,其中阿美替尼要面对的是巨头阿斯利康及其明星产品奥希替尼的强大挑战。与此同时,翰森的其他产品增速已放缓,新产品的市场面世仍有待时日,在此期间,如何在保持研发投入的同时,控制成本以维持利润,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翰森制药从一个行业新秀,到成长为一个市值千亿的创新药企,其路径可追溯到豪森制药的建立。1995年,豪森药业在孙飘扬的主导下成立,尽管在最初被视为“备胎”,但在钟慧娟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并由此转型为翰森制药。而翰森通过仿制药的优势实现了早期快速增长,直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仿制药逐渐失去光环,转向创新药成为必然选择。
自2019年上市以来,翰森制药在创新药领域的布局开始发力。公司自研创新药的脚步从未停歇,目前已有9款创新药获得批准,并以中国首个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为代表,销售额大幅增长。尽管公司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经历了集采压力带来的短期收缩,但整体创新药收入的稳步提升也显示出其战略方向的正确。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