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一场专注于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专题学术会议在国内成功举行。此次会议聚集了血液学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他们围绕CML和PNH的诊疗现状、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全程管理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以下是会议的精彩内容整理,供大家参考。
CML专题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黄晓军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胡豫教授在致辞中强调,近年来CML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特异性靶向ABL肉豆蔻酰口袋(STAMP)药物阿思尼布的应用开启了靶向治疗的新纪元,而智慧医疗则推动了CML全程管理的本土化方案发展。与会者对中国在CML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CML专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推广这些经验,从而提升全球CML的防治水平。
在学术报告环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主持下,江倩教授介绍了中国在CML诊疗方面的探索。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提升了患者的预后,但耐药性和治疗缓解(TFR)率仍然是挑战。STAMP药物阿思尼布的新药开发特别针对这些不足,与尼洛替尼的对比研究显示其高效且安全,为中国年轻且负荷高的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此外,分子监测技术如dPCR的进展确保了更精准的微量残留病灶识别,推动治疗向功能性治愈目标迈进。
在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黄健教授发表了关于CML一线治疗的前沿报告。黄教授指出,中国CML患者普遍年轻并承受较高的肿瘤负荷,因此对治疗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有更高的需求。最新研究显示,阿思尼布能够帮助患者早期获得深度分子缓解,是一种优选的治疗方案。
PNH专题
在研讨PNH治疗目标的会议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张连生教授主持了专家讨论。与会者指出,中国需要加强对PNH的早期识别和筛查工作。相比旧有的治疗方案,新型补体抑制剂伊普可泮的出现推动了治疗目标从症状缓解到完全缓解的提升。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付蓉教授主持下,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院的Austin Gladston Kulasekararaj教授通过对最新研究的解读,深入分析了PNH的全球诊疗趋势。他提到,APPLUSE研究显示,转换伊普可泮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显著提升,并摆脱了输血依赖,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治疗成本。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中国在血液病创新诊疗领域的引领作用,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中国经验,也为全球CML和PNH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凝聚了国内外专家的智慧,也为推动全球血液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